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一)括苍石屏

括苍黄石屏,树如浓墨写。

根深称条叶,生意绝萧洒。

或闻造物手,立异先真假。

指是龟溲摹,能同自然者。

天下莫复言,物亦逢知寡。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翻译

苍翠的括苍山如同黄石屏风,树木犹如浓墨勾勒。
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毫无萧瑟之感。
有人说大自然的手法独特,以真伪区分万物。
这可能是龟背纹路的模仿,只有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作品。
世间再无人能言其妙,因为懂得欣赏这样的事物的人太少了。

注释

括苍:括苍山,古代名山。
黄石:黄色的石头,形容山色。
屏:屏障,这里比喻山势。
浓墨:像浓墨一样的颜色,形容树木翠绿。
根深:根系发达。
生意:生命力。
萧洒:形容不拘束,自由自在。
造物手:大自然的手艺。
立异:与众不同。
真假:真实和虚假的区别。
龟溲摹:龟背的纹理,古人常用来比喻自然之美。
能同自然者:能够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作品。
天下:世间。
莫复言:没有人能再描述。
物亦逢知寡:事物遇到理解它的人也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一)括苍石屏》,通过对括苍黄石屏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将石头的纹理比喻为深沉而生动的树木,形象地传达出石头的生命力和潇洒之态。他进一步指出,这块石头的独特性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是龟尿的痕迹,却又与自然浑然天成。

诗人强调,这样的艺术作品世间罕见,无人能及,表达了对石屏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最后两句“天下莫复言,物亦逢知寡”,则揭示了这种美在常人中的被忽视,暗示了艺术欣赏的独到之处和知音难觅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诗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寓含了对艺术独特性的珍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二)白石寒树屏

名画不复生,古魂埋地底。

技能无所发,骋巧崭岩里。

纤纤扫苍林,坡岸分迤逦。

近可笔发窥,远若风霾起。

遂令众画师,一点不可毁。

我今会石家,饮酒酒复美。

虽不见绿珠,见此差可喜。

愁逢暴谑人,渍墨书不已。

形式: 古风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三)白鹘屏事于景仁

双睛射空眼角耸,筋爪入节韝绦垂。

翅排霜刀毛缀甲,雪色愁突秋云披。

当时始得不知价,朝发海东夕九嶷。

世为奇俊玩不足,夺质移神归画师。

而今推尚深堂上,燕雀屏绝宁来窥。

画师黄荃出西蜀,成都范君能具知。

范云荃笔不取次,自养鹰鹯观所宜。

毰毛植立各有态,剜奇剔怪乃肯为。

寻常饲鹰多捕鼠,捕鼠往往驱其儿。

其儿长大好飞走,其孙卖鼠迭又衰。

范君语此亦有味,欲戒近习无他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

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

孙生画此系在石,拿绳人立尾垂屈。

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

江南包氏为最精,毛质虽真猛难匹。

蜀人不敢道知微,知微名重非今日。

形式: 古风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四)怀素草书

往在河南佐王宰,王收书画盈数车。

我于是时多所阅,如今过目无遁差。

石君屏上怀素笔,盘屈瘦梗相交加。

苍虬入云不收尾,卷起海水秋鱼虾。

毫乾绢竭力未尽,山鬼突须垂髿髿。

牵缠回环断不断,秋风枯蔓连蒂瓜。

纵横得意自奔放,体法岂计直与斜。

客有临书在屏侧,豪强夺骑白鼻騧。

超尘绝迹莫见影,竞爱此家忘彼家。

赏新匿旧世情好,射杀逢蒙亦可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