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怀深之手,名为《自赞》。诗中以自省的姿态,表达了对自我认知和修行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顾个形骸,举止凡而陋”描绘了诗人审视自身形象时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平凡且不突出。接着,“只因放得下,触事皆成就”揭示了诗人通过放下世俗的束缚和执着,使得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能达到圆满的境界。这种放下并非消极逃避,而是智慧地超越了表面的得失,从而在各种情境中都能找到成长和成就的机会。
“醍醐与毒药,万味同一口”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生中的各种经历比作不同味道的食物,无论是甘甜如醍醐还是苦涩如毒药,最终都能被一口吞下,象征着诗人对生命中所有体验的包容和接纳。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心灵的宽广和平静,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最后一句“美恶尽销融,是故名慈受”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诗人通过修行达到了心灵的升华,无论面对的是美好的事物还是丑恶的现象,都能以慈悲之心去接纳和理解。这种慈悲不仅体现在对外界的宽容上,更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智慧,是诗人修行成果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修为的反思和表达,展现了禅宗思想中关于自我认知、放下执着、包容万物以及慈悲为怀的核心理念,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