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外门亭园

外家真大隐,亭圃枕城闉。

谈树能留客,飞鸥不畏人。

白云仙岭曙,脩竹禊堂春。

溪远寻难尽,林幽趣旋新。

爱山仍作屐,裁縠便为巾。

僧赴禺中饭,樵归落照邻。

宅成翻忝相,里旧况依仁。

千骑过从数,连章刻翠珉。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他的家族真是深藏不露的大隐士,他们的亭园紧靠城市边缘。
园林中的树木仿佛能留住客人,飞翔的鸥鸟也不怕人。
清晨的仙岭被白云装点,春天的禊堂修竹茂盛。
溪流深远,寻找它的尽头似乎无止境,而林间的乐趣却不断更新。
他热爱山水,常穿木屐游山,剪裁丝绸做头巾。
僧人按时去山中的寺庙用餐,樵夫归来时夕阳已近。
家园建成反而让我感到惭愧,因为这里的老邻居们都很友善。
众多随从簇拥,他们的马蹄声刻在了翠绿的石头上。

注释

外家:家族。
真:确实。
大隐:大隐士。
亭圃:亭园。
枕:靠近。
城闉:城市边缘。
谈树:能交谈的树。
飞鸥:飞翔的鸥鸟。
溪远:溪流深远。
趣旋新:乐趣更新。
作屐:制作木屐。
为巾:做头巾。
禺中饭:寺庙午餐。
落照:夕阳。
忝相:感到惭愧。
依仁:依赖仁德。
千骑:众多随从。
连章:连续的马蹄声。
翠珉:翠绿的石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林之中,隐逸者所居的景象。开篇“外家真大隐,亭圃枕城闉”表明住宅位于深远的乡间,园圃紧邻古城废墟,环境宁静而又不失野趣。

接下来,“谈树能留客,飞鸥不畏人”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情景。树木如同老朋友般温婉相待,而飞翔的鸟儿也不再惧怕人类,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乐土。

“白云仙岭曙,脩竹禊堂春”则描绘了清晨时分,白云缥缈的仙境,以及清新可人的寺庙之中,细雨润物的春意。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理念。

“溪远寻难尽,林幽趣旋新”表明诗人对于这片山水的喜爱和向往,即使溪流曲折漫长,也乐于探索其中的每一个角落;而深邃的森林则不断地带给他新的乐趣。

“爱山仍作屐,裁縠便为巾”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适应,即使是山野中的简单生活,也能找到乐趣。从事农耕,用竹叶编织成履;将布匹裁剪后制成头巾,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给自足、与土地紧密联系的生活态度。

“僧赴禺中饭,樵归落照邻”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僧侣前往寺庙用餐,而樵夫则在日落时分返回家园,邻里间相互依存,共同享受着这片宁静的田园生活。

“宅成翻忝相,里旧况依仁”表明当住宅建成后,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村庄里的老百姓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美德的尊崇和维护。

最后,“千骑过从数,连章刻翠珉”则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回忆,增添了一种时光流转、历史沧桑的情感。诗人提到千骑兵马如同流水般穿梭而过,以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章诗词被镌刻在翠绿色的石碑上,这些都让人不禁思考时间的深度和历史的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田园生活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582)

宋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字:子京
  • 籍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 生卒年:998~1061

相关古诗词

晚秋西园

西园来最数,要是使君閒。

坞有常眠石,台无未识山。

池光兼日动,枫影带林殷。

鸟没苍茫外,天垂摇落閒。

归云高杳杳,晚菊正斑斑。

幸有斋中熟,无嫌向晦还。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清明值雨

有渰兴芳序,馀寒惜惨悽。

远山沈向尽,杂树望先迷。

天阔都成暝,云昏本自低。

漂灰禁馀火,浮枣祓残溪。

槛筱风争亚,汀凫夜不栖。

篷声攒钓渚,蓑滴拥烟畦。

积润侵重构,长严压晓鼙。

游人盘马路,独漉逐春泥。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硖石寺

衮衮上层巅,飞空宝构联。

山林楚遗塞,楼阁佛诸天。

午刹中峰影,晨香众壑烟。

奫沦一水注,开辟二崖穿。

旭日生岩罅,归云宿橑边。

吾游常草草,暂对社师莲。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硖石乘舟晚归

晚棹乘馀兴,平川不驶流。

山来疑逼岸,林度省移洲。

郭迥花仍绕,岩寒桂自留。

鼓声风处叠,帆影浪间浮。

候吏缘溪彴,迎旗骇浦鸥。

向时天际远,还有望归不。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