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前往南宁途中所见的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长洲三十里,烟火接戎炉”,以“长洲”点明地点,暗示了行军的路线;“三十里”则表明了行程的距离,而“烟火接戎炉”则生动地展现了沿途村落与军队驻扎地的景象,烟火与军营的炉火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也透露出生活的痕迹。
接下来的“怅望蜂虿穴,何年尽扫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奈与渴望和平的心声。“蜂虿穴”比喻敌人的巢穴,这里用“蜂虿”(一种毒虫)来象征敌人,形象地描绘了敌人的凶猛与危险。而“何年尽扫除”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深切期盼,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的怅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