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杜堮的《鸡鸣山短歌》描绘了一幅边塞行旅的画面。首句“饮马下白登,挥辔出开平”,展现了骑马者在清晨的边关启程,饮马于白登山下,驱车向开平进发的情景,透露出一种豪迈与艰辛。
接下来的诗句“每有早行人,至此闻鸡鸣”和“亦有投止客,夜听鸡鸣去”,通过鸡鸣声,暗示了早起赶路的人们和暂作歇息的旅人,都因鸡鸣而唤醒,继续他们的旅程,渲染了边关生活的孤独与艰辛。
“鸡鸣星始稀,寒霜拂人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黎明时分的寒冷与寂静,以及行人的衣衫被寒霜打湿,形象地传达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关河不可极,游子常怀悲”表达了对无尽关河的感叹,以及游子远离家乡的哀愁,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最后,“鸡鸣天下晓,西风吹白草。行路古今难,人共沙场老”以鸡鸣破晓和西风中的白草,象征着时光流转和历史的沧桑,同时强调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人们都会感受到同样的艰难和岁月的磨砺。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鸡鸣为线索,通过边塞景色和行旅者的感受,抒发了对边关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