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睡起偶成二首(其二)》。诗中以高楼撞晓钟为引子,描绘了早晨人们尚在沉睡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生活的慵懒与自然的宁静。
首句“起向高楼撞晓钟”,诗人以“撞晓钟”这一动作开始,暗示时间的更迭和新的一天的开始。高楼之上,钟声悠扬,打破了夜的寂静,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然而,这钟声似乎并未能立即唤醒所有人,次句“尚多昏睡正懵懵”描绘出多数人仍处于朦胧未醒的状态,生动地展现了晨起时分人们普遍的慵懒与迟钝。
接着,“纵令日暮醒犹得”一句转折,诗人设想即使到了傍晚才醒来,也并非完全无济于事。这里蕴含着一种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反思,提醒人们即使错过了清晨的美好时光,也不应放弃对自我觉醒和成长的努力。
最后,“不信人间耳尽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洞察。他相信,即使在最昏沉的时刻,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存在着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不会彻底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这句话既是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探讨了时间、觉醒、珍惜与希望的主题,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王守仁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