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漫步于西郊的自由与闲适之感。开篇“出门不问途,但随流水去”,展现出诗人随性而行,不拘泥于路径的传统文人风范。接着“流水自西山,水尽行当住”则以流水为引,暗示着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流转。
“名园古刹贵家村,往往清溪恰在门”两句,描绘了沿途经过的美丽景致,无论是名园、古刹还是富贵人家的村落,都与清澈的小溪相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些美景的喜爱,“此去亭台谁最好,春来丝管日相喧”,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是春日里的丝竹之声,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妙乐章。
接下来,“亭台丝管时时变,一人一意看无厌”揭示了诗人对这些变化的欣赏和喜爱,无论景色如何变换,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与豁达。最后,“谒告新辞鹓鹭行,明朝又上麒麟殿”,通过描述诗人辞官归隐与再次入仕的矛盾心情,展现了他对自由与责任的思考。
“年年绿树摇春风,一道清溪掩映中”描绘了四季更迭中的自然之美,绿树与清溪共同构成了诗人眼中的理想世界。“幽赏供人三十里,潺湲又出凤城东”则以“幽赏”点明了诗人对这份静谧与美好的深深珍视,而“潺湲又出凤城东”则预示着这份美好不仅局限于眼前,而是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