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其一)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捲霁沙。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最近得知全家人都隐居在烟霞之中,孩子们甘于贫困,常吃鲑鱼。
在这超脱尘世的地方,有谁可以成为朋友?年终将近,何处将是我们的归宿?
江城的潮水在秋天格外汹涌,路上的风大得卷起晴天的沙粒。
你在捡柴回家的路上,还没能完成,是否能找个地方借地种下桃花呢?

注释

尽室:全家人都。
烟霞:指山水美景或隐居生活。
鲑:鲑鱼,一种淡水鱼。
方外:超脱世俗的地方。
何人:指某个人。
岁阑:年终。
底处:何处。
江城:江边的城市。
潮盛:潮水汹涌。
漫秋卤:满是秋天的咸水。
拾堕樵:捡拾柴火。
归未得:还没回家。
借地:找个地方。
种桃花:种植桃花。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充满了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向往。开篇“近知尽室入烟霞”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的愿望。而“儿女甘贫惯食鲑”则展示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求,乐于简单生活的情操。

接下来的“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透露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他们希望找到能够相互理解和依靠的人,并在彼此中找到了家的温暖。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捲霁沙”则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其中“江城潮盛”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而“驿道风高捲霁沙”则给人一种萧瑟孤寂的感觉。这样的对比强化了诗中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最后,“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表现了一种不甘心境、渴望自由的精神状态。即便是在艰难的劳作中,也不忘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以“种桃花”作为希望和美丽生活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这种生活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又不失个人追求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收录诗词(15)

吴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峡名标第一楼。

形式: 押[尤]韵

题万寿圆觉院(其二)

地偏境静人无事,雨后风柔物可情。

山鸟定知琴意好,倚花浑不作春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题万寿圆觉院(其一)

梵室香飘隔竹闻,壁间肆笔烂奎文。

山深翠辇经行处,犹卧从龙数点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题褒亲崇寿寺

坳径石?牙,梅枝碍竹斜。旧封妃子墓,残照觉王家。

亭砌旋风叶,岩流出洞花。

饱参尘世味,得似野僧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