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蛩

寒蛩振翼声骚骚,夜深月影在蓬蒿。

老人虽眠睫不交,愁窗人寂灯无膏。

荒城鸣金睥睨高,北斗下挹江南涛。

悲笳三奏老鸡号,晨光出山开泬寥。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虫振动翅膀声嘈杂,深夜月光洒在乱草丛中。
老人虽然睡着了,但睫毛却紧闭着,室内寂静,灯火已残缺无油。
荒废的城墙上,传来金柝声,高高在上,北斗星下,汲取着江南的涛声。
悲伤的胡笳声响起三次,老母鸡也跟着啼叫,清晨的曙光穿透山峦,照进空旷的天地。

注释

寒蛩:秋天的蟋蟀。
骚骚:形容声音嘈杂。
蓬蒿:野生的艾草或杂草。
眠:睡觉。
睫:眼睫毛。
愁窗:忧郁的窗户。
灯无膏:灯火已残,没有油了。
荒城:废弃的城市。
金:古代夜间报时的金属器具。
睥睨:形容居高临下或傲视。
北斗:指北斗七星。
挹:汲取。
悲笳:悲哀的胡笳声。
老鸡号:老母鸡啼叫。
晨光:清晨的阳光。
开泬寥:照亮空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开篇“寒蛩振翼声骚骚”生动地捕捉了蛐蛐在寒冷夜晚扇动翅膀所发出的连绵声音,这种声音往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尤其是在静谧的夜晚,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凄凉。紧接着,“夜深月影在蓬蒿”则描写了清冷的月光洒落在杂乱的草丛之中,这种景象不仅增加了一种幽深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

“老人虽眠睫不交”这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睡梦中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内心的忧愁和孤独感是如此深重,以至于连梦境都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接着,“愁窗人寂灯无膏”则更进一步地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心情,那盏灯不仅照亮了屋内的空间,也映射出了诗人的心湖,尽管如此,心中的忧愁却始终无法被驱散。

“荒城鸣金睥睨高”中,“荒城”二字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废弃,而“鸣金”则是古代边塞上报警用的铜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警告或者召唤,结合“北斗下挹江南涛”,诗人似乎在通过这种声响来表达自己对于远方故土的思念之情。北斗星是古代导航的重要参考,而这里则被用来指引诗人心中的方向,江南涛可能代表了诗人的家乡或内心所向往的安稳之地。

“悲笳三奏老鸡号”中,“悲笳”一词已充分表达了一种哀伤的情绪,而“三奏”则可能暗示着一种反复和深沉的忧思,老鸡的叫声在这里象征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凋零。最后,“晨光出山开泬寥”则是对一个新日出的描绘,晨光的到来驱散了夜的阴霾,但诗人却用“泬寥”来形容这种光明,似乎在暗示一种不确定和模糊,这与整首诗的氛围相呼应。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忧愁以及对远方故土的深切思念。诗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是一篇深情而又哀婉的作品。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寓陈杂诗十首(其十)

秦子死南海,旋骨还故墟。

辛勤一生事,空得数编书。

琅琅巧言语,玉佩联琼琚。

知者能几人,憎者颇有馀。

书生事业薄,生世苦勤劬。

持以待后世,何足润槁枯。

兴怀及昔者,使我涕涟如。

道路阻且长,悲哉违抚孤。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九)

我不知暑退,但觉衣汗乾。

颇怪庭中天,湛然青已宽。

有物叫草根,啾啾自相喧。

问知已新秋,大火流金天。

九土变寒暑,正尔事亦繁。

静观付一笑,吾事宁相关。

但无筋力健,悠然佳意还。

喧喧憎邻里,砧杵乱人眠。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八)

念昔为吏日,朝夕羡人閒。

解印出公府,翛然若归山。

衡茅三亩居,无客门常关。

早眠而起晏,永日或不冠。

故人远寄酒,为致一醉欢。

我亦领其意,呼儿具杯盘。

长閒贫亦好,安用朱其轓。

我生本蓬荜,久已傲饥寒。

形式: 古风

寓陈杂诗十首(其七)

疲马龁故草,闭门苔藓深。

閒坊居人少,秋日疏槐阴。

境寂心亦閒,萧然散巾襟。

静中有深趣,因见至人心。

谷神古不死,兹理良可寻。

无令儿辈觉,一抚无弦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