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太行山之侧航行的情景,沿途欣赏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并以《梁父》为灵感,吟咏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提到的“岱宗”指的是泰山,其千里的雄伟景象遮蔽了浮云,湖面上仿佛有商羊在舞蹈,展现出一种动态之美。诗人还借用了冥鸿的形象,表达对惊涛骇浪的畏惧,以及群鸿哀鸣的苦楚,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壮阔与深沉。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历史,提到秦始皇和李斯的时代已逝,峄山碑如今已被苍烟覆盖,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最后,诗人指出即使在今日的湖水中,仍能感受到当年咸阳暴政的气息,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权力的警醒。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远的历史思考,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