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吴氏的《寄外》诗,情感深挚,描绘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与关切。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妻子从送别到思念,再到期盼丈夫归来的复杂心情。
首句“昔君曾奏三千牍”,暗示丈夫过去在仕途上的努力与成就。接下来,“凛凛文风谁敢触?”表达了丈夫才华横溢,无人能及的赞誉。乡老荐贤、邦侯劝驾的情节,进一步描绘了丈夫受人尊敬与推崇的形象。
“马头三控登长途”描绘了丈夫启程远行的画面,而“谓君此去离场屋”则表达了对丈夫即将远离官场的不舍。妻子的深情送别,通过“整顿罗裳出送君,珠泪盈盈垂两目”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一番叮咛,以及对丈夫未来的期盼,都蕴含在这简短的话语中。
“青衫寸禄早荣归,莫遣妾心成局促”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早日功成名就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丈夫安全归来的深深忧虑。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梦境、镜中懒妆、对镜懒把金蝉簇等细节,进一步深化了妻子的思念之情。
“古人惜别日三秋,不知君去几多宿?”将分别的痛苦与时间的漫长对比,突出了思念的深切。山高水阔、秋天冬暮的环境描写,更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妻子的梦魂夜夜到君边,觉来却只有孤独,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了思念的痛苦。
“此时行坐閒窗纱,忍泪含情眉黛蹙”描绘了妻子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时的孤独与煎熬。古人惜别的哀愁,似乎比实际分别的时间还要长。山高水阔的距离,名利的诱惑,都成了夫妻间难以逾越的障碍。
“古人惜别日三秋,不知君去几多宿?”再次强调了分别的痛苦。山高水阔的阻隔,让人不禁思考,即使身处千里之外,思念之情依然如影随形。诗中的“愤愤调琴蝉鹊噪,默默吟诗怨桂林”表现了妻子内心的不满与哀怨,而“千调万拨不成曲,争那胸中气相掬”则表达了她试图排解思念之情的努力,但最终却只能化为无尽的忧伤。
“千思万想不成诗,心如死灰自得知”揭示了思念的深刻影响,让人心如死灰。然而,即便如此,妻子依然满怀希望,期待着丈夫的归来。“料得君心当此际,已拚抛却閒田地”表达了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朝朝暮暮望君归,日在东隅月在西”描绘了妻子每日的思念与期盼。随着季节的更迭,思念之情愈发浓烈。碧落飞雁、青山子规的景象,既是自然界的变迁,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望尽一月复一月,不见音容寸肠结”表达了长时间等待后的绝望与痛苦。然而,当得知丈夫即将归来时,“夜夜不教红烛灭”表现了妻子对重逢的渴望与准备。鸡鸣犬吠的场景,虽然寂静无声,却充满了对丈夫归来的期盼。
“自此知君无定止,一片情怀冷如水”暗示了丈夫可能的漂泊不定,以及妻子内心情感的转变。尽管如此,她依然选择理解与支持,甚至寄希望于未来。“既无黄耳寄家书,也合随时寄雁鱼”表达了妻子对通讯的渴望,以及对丈夫的关心。
“日月逡巡又一年,何事归期竟杳然?”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归期未至的无奈与焦虑。面对双亲的衰老与倚门之苦,妻子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堂上双亲发垂白,用尽倚门多少力”描绘了家庭的责任与压力,以及妻子对父母的孝顺与担忧。最后,“孟郊曾赋游子行,陟岵如何不见情”引用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对丈夫情感的期待与失望。
全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关怀,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或许并不罕见,但它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与情感深度,却足以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