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辛亥感兴六首(其二)》以历史典故为背景,展现了对秦始皇、汉高祖等帝王统治手段与才能的评价。首句“秦皇肆吞噬”描绘了秦始皇的霸气与扩张,而“王白亦雄哉”则肯定了他的雄才大略。接下来通过汉高祖和韩信、彭越的并举,展示了不同帝王的戡乱之功和独特才能。
诗中“仁暴虽异趋”暗示了仁政与强权的不同策略,但都能达到平定的效果。“戡定各奇才”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人物的非凡才能。然而,诗人感慨千年之后,“文胜武略颓”,似乎认为在和平时期,文治的影响力超过了武功。
“貔貅百万辈,孰是长城材”表达了对当代人才的质疑,意指尽管兵多将广,却难以找到像古代那样能捍卫国家的真正栋梁。“虎卧不脱爪,天行不废雷”运用比喻,表达出即使在平静时期,国家领袖也应保持警惕和威严。
最后两句“干羽格有苗,兹运久未回”借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意指如舜帝用干戚之舞教化百姓,但时运未见逆转,暗含对社会风气的忧虑。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寓言式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