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孙询的《题竹所》以竹为题,描绘了竹林的清幽与高洁,以及竹子所蕴含的深厚寓意。
首句“活人种竹不种杏,种杏何如种竹宽”,开篇即点明主题,以竹与杏作对比,强调了竹子的宽容与生命力。竹子不仅能够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还象征着人的坚韧和生命力,而杏树则不如竹子那样广泛适应环境。
“翠色满林常带雨,秋声四座只生寒”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展现了竹林的生机勃勃和四季变换的自然之美。翠绿的竹叶在雨中更加鲜亮,秋风吹过竹林,发出阵阵清冷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
“诗成最好临轩写,帘捲何劳出户看”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美景的喜爱,认为最好的欣赏方式是亲自书写下来,而不是仅仅通过眼睛观看。这既是对竹林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诗歌艺术的推崇。
最后,“阴德广时栽亦广,传家唯有碧琅玕”两句,借竹子的繁茂生长,寓意了道德修养的广泛传播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碧琅玕,即碧玉般的竹子,象征着纯洁和高尚,强调了竹子不仅是自然界的美好象征,更是道德品质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道德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