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宫址蔓生草,洞门低枕泉。
废兴人目击,何处是神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废弃的景象。"宫址蔓生草",说明的是一处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已被野草所覆盖,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洞门低枕泉"则描绘了一种静谧幽深的自然景观,其中“洞”可能指的是山中的洞穴或是古建筑的一部分,而“低枕泉”则表明这里泉水潺潺,环境异常宁静。
诗人通过"废兴人目击"一句,强调了历史变迁和事物更替的无常。人们眼中所见的景象,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无论是繁华还是荒凉,都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而最后一问"何处是神仙?"则流露出诗人对传说中永恒不变世界的一种怀疑或探寻。在现实世界的变迁面前,所谓的“神仙”之地似乎也失去了其传奇色彩。
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展现了时间与历史的力量,以及人类对于永恒与美好世界的渴望。
不详
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诗》一卷。存词六首
年过五十鬓如丝,不必前程更问师。
幸得休耕乐尧化,楚山深处最相宜。
闲说班超有旧居,山横水曲占商于。
知君不用磻溪石,乞取终年独钓鱼。
天网初开释楚囚,残骸已废自知休。
荷蓑不是人间事,归去沧江有钓舟。
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
好逐秋风上天去,紫阳宫女要头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