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员兴宗所作的《遣兴十首》中的第一首,通过“好在青山成独往,无端赤县拥清曹”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好在青山成独往",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于青山之中的自在与愉悦,隐含着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渴望。"无端赤县拥清曹"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复杂、繁文缛节的不满,"赤县"借指朝廷或国家,"清曹"则是清廉官员之意,但在此处似乎带有讽刺意味,暗示了诗人对官场中不正之风的反感。
接下来的两句"会须披草对田叟,岂问无豪即易高",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会须披草对田叟"意味着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像农夫一样,简单地生活在田野之中,与朴实的农民交谈,享受自然与宁静带来的乐趣。"岂问无豪即易高"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认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拥有权势和财富,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真正理解与享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