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聩二首(其二)

血气衰微性不灵,非非是是几曾听。

胸中不著许多事,天下本来无正声。

但觉飕飕战风雨,谁知虩虩震雷霆。

先生耐静坐终日,怪底作劳吾耳鸣。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身体虚弱,心智不再敏锐,是非对错又有谁来分辨。
心中不存太多杂念,世间本无绝对的是非之声。
只感到嗖嗖风声与雨声,却不知恐惧中雷声震天。
先生能整日静坐,为何我的耳朵会因你而鸣响呢?

注释

血气:身体健康。
衰微:衰退。
性:性情。
不灵:不灵敏。
非非是是:混淆不清的是非。
几曾:何时曾。
听:分辨。
胸中:心中。
著:存有。
许多事:太多杂念。
天下:世间。
本来:原本。
无正声:没有绝对的是非之音。
但觉:只感到。
飕飕:形容风声。
战风雨:与风雨对抗。
谁知:却不知。
虩虩:恐惧的样子。
震雷霆:雷声震天。
先生:指对方。
耐:能。
静坐:安静坐着。
终日:整天。
怪底:奇怪为什么。
作劳:使...劳累。
吾耳鸣:我的耳朵鸣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元初诗人陆文圭所作的《耳聩二首(其二)》。诗中,作者以个人的衰老之态为切入点,描述了随着年岁增长,听力衰退,对是非的判断变得模糊,"血气衰微性不灵,非非是是几曾听"。他感叹自己胸中不再承载过多世事纷扰,认为世间本无绝对的是非标准,"胸中不著许多事,天下本来无正声"。

接下来,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来象征自己的心境,"但觉飕飕战风雨,谁知虩虩震雷霆",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即使是微风细雨也能引起耳朵的震动,而雷霆大作时更是惊恐不安。然而,他选择保持内心的平静,即使耳鸣不断,也能静坐终日,"先生耐静坐终日,怪底作劳吾耳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生理感受,寓言式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坚持。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耳聩二首(其一)

几年本分做家公,虽是痴顽幸不聋。

何必张皇惊斗蚁,更须辛苦望攀龙。

湿窗暗想催花雨,开户遥知戛竹风。

问夜何其将夜半,元来野寺已鸣钟。

形式: 七言律诗

至元重光单阏之岁春正月陇西郡太夫人介寿八十子侍郎帅其昆弟子侄内外姻族寮友宾客奉觞上寿如仪州人士相与嘉叹争为歌诗咏其事而绣使紫山胡公为之序云

断机碎锦缬,短髻剪青丝。

殷勤谢师友,老妇得佳儿。

长宦客四方,鹤发在高堂。

安得凌风翼,高飞至母傍。

春晖不可报,萱草日日长。

今夕知何夕,门有车马迹。

堂下罗钟鼓,堂上合宾客。

春风吹绿酒,起舞儿献寿。

客问年几何,旧岁七十九。

此去三千年,蟠桃始开花。

花开又结实,瑶池度岁华。

客起再拜言,遗核幸分甘。

小人亦有母,八十又加三。

核中有琼浆,饮之胜啜菽。

怀归满袖香,仙霞烛幽谷。

形式: 古风

许正卿伤臂

危机在平地,险不是丘陵。

偶尔一投足,几乎三折肱。

鞠躬难尽力,攘臂必须绳。

他日三公贵,轺车好稳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次永乐寺归庵长老见寄韵

宝坊千仞俯曾空,定起龙山第几重。

一笔妙书连翥凤,五弦清响送飞鸿。

化行日本朝唐帝,药鍊丹砂伏葛洪。

坐我寸田宽似海,等闲擒得火中龙。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