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饱仙》由宋代诗人徐积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看似超凡脱俗实则生活困顿的“饱仙”形象。
首句“谁道真人能辟谷”,以反问的形式引出话题,暗示了人们对“真人”能够不食人间烟火的误解。接着,“先生每食无馀肉”一句,揭示了这位所谓的“饱仙”实际上生活并不富裕,每次进食都极为节俭,连多余的肉都舍不得浪费。这种看似矛盾的形象设定,既是对传统观念的戏谑,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邻家便是忍饥仙,糊口之粮犹不足。”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将“饱仙”与邻居家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虽然生活艰苦,却仍能被称为“忍饥仙”,而“饱仙”尽管名为“饱”,但其粮食依然不足,生活状况更加堪忧。这一对比不仅凸显了“饱仙”的真实处境,也暗含了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地讽刺了人们对“神仙”生活的理想化想象,以及对现实生活中贫困者的忽视。徐积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