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副生动的画面:在幽深的山涧之底,古木参天,树影婆娑。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提笔作画,每一笔都显得格外精细。在闲暇时光,摊开纸张,笔触之间似乎能觉察到神清气爽的意境。
"曾当月照还无影" 这句表达了夜深人静之际,即便是明月高悬,也难见树木的影子;而 "若许风吹合有声" 则描绘了一丝风过,树叶间竟似有了声音,如同自然界的和鸣。
接下来的两句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描述的是树枝刚劲,只有仙鹤般的灵物才能领略,而树根则深入泥土,与地下的茯苓共生,彰显了树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则透露了诗人与道士之间的情谊,道士常来探访,谈论每一棵松树都似倾靠在那赤色的城墙之下。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山涧古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哲思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