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怅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翻译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

碧艾:绿色的艾草。
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蒲草。
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
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
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吊:凭吊,悼念。
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
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过去的事情。
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
论量:评论,计较。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忠义:忠贞义烈。
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
日星光:这里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
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解:懂得,明白。
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
午阴:中午的阴凉处。
常指树荫下。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的《小重山·端午》是舒頔所作,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习俗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屈原的怀念与感慨。诗的开篇“碧艾香蒲处处忙”,生动描绘了端午时节人们采艾叶、挂菖蒲的繁忙景象,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接下来,“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转向对家庭和睦、共享节日快乐的描绘,然而“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则转而抒发了对屈原的哀思。五色丝线象征着端午佩戴的香包,诗人感叹无人再像古人那样凭吊屈原,流露出对忠臣被忘却的惋惜。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高尚品格的敬仰,认为他的忠诚与义气如日月般永恒。“离骚读罢总堪伤”直接引用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表达阅读后内心的悲痛。最后,“无人解,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午后的树荫下无人理解诗人的心境,更显孤独与哀伤。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节日的喜庆,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忠贞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收录诗词(116)

舒頔(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dí)(一三○四~一三七七),绩溪。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 字:道原
  • 籍贯:(今属安徽省)

相关古诗词

太常引

□□山色共承宣。君秩满、我迟延。几度醉花前。

曾怪杀、春山杜鹃。

菱花再照,鸾胶再续,应笑雪盈颠。深夜语婵娟。

也曾是、都门少年。

形式: 词牌: 太常引

水龙吟

轻云阁雨还晴,苍黄又负端阳节。

去年今日,大鄣深处,寸肠千结。

好事无多,良辰难再,犹传遗孽。

看连城澒洞,大家愁恼,这光景、何时歇。

因想金陵佳丽,闹秦淮、龙舟称绝。

牙樯锦缆,翠冠珠髻,画阑罗列。

回首丘墟,满襟尘土,向人空说。

且停杯,容我离骚细读,吊罗江月。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庆陈仲洪造家庆楼

人间何处无楼,算来积善应难得。

操持一念,应乎万事,尽皆阴德。

伯仲怡怡,亲朋济济,云仍蛰蛰。

任才高王粲,兴同庾亮,谁敢与、元龙敌。

珍重刘郎好事,好溪山、为君拈出。

眼前标致,壁间图画,屏间松竹。

春晚凭高,秋晴眺远,翠红如识。

待他年,看取飞来五凤,记如椽笔。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调歌头.时杨溪避兵

饱来石上卧,醉向水边吟。

山灵不管闲事,容我尽登临。

山外猿啼鹤唳,世上虎争狼斗,此地白云深。

今古一抔土,天地亦何心。隔茅庐,尘万丈,不相侵。

林泉自有佳处,石溜假鸣琴。

汉室煌煌大业,唐代昭昭正绪,此理细推寻。

高咏出山去,草木亦知音。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