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村边高岭岭头路,亲戚送我远郊去。

四山风雨春冥冥,今夜断魂宿何处?

野棠花发柳含烟,又是清明寒食天。

一闭元庐无晓日,坟头新草自年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挽歌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哀伤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离别与哀悼的主题。首句“村边高岭岭头路”,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送别场景的背景,高耸的山岭与蜿蜒的道路,为后文的情感铺垫营造了氛围。接着,“亲戚送我远郊去”一句,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亲戚们的送行,既表达了对逝者的不舍,也暗示了即将面对的孤独与寂寞。

“四山风雨春冥冥”描绘了离别时的自然环境,风雨交加的春日,不仅渲染了悲伤的气氛,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紧接着,“今夜断魂宿何处?”一句直击人心,将读者带入到对逝者命运的深深忧虑之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野棠花发柳含烟”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野棠花开,柳树轻摇,烟雾缭绕,既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是对逝者所在之地的想象,暗示着生命虽已逝去,但自然之美依然存在,给予人们慰藉和希望。

“一闭元庐无晓日,坟头新草自年年。”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目光从眼前的景象转向对逝者永恒的怀念。元庐,即墓地,晓日,象征着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新草年年,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即生命虽终有一别,但其影响与记忆却如同新草般,年年生长,永不消逝。

整体而言,这首挽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离别与哀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收录诗词(383)

李宪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园眺望书怀

黄鸟弄清响,交交高树颠。

出步原野旷,倾聆何怅然。

落日下西崦,晚凉生麦田。

倚杖试长啸,屣履睇平川。

闲愁动暇日,高怀属远天。

众山向夕昏,野人相与还。

临眺但无语,托值甚幽闲。

岂无江海志,此乐不可捐。

形式: 古风

园居三首选二(其一)

荒圃二三亩,种蔬兼种花。

栽葵留宿柢,分菊护新芽。

野蔓架成壁,山条斸作笆。

初泥茅屋净,坐卧野情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园居三首选二(其二)

由来疏懒性,合得住荒村。

佃客使裁柳,家僮教灌园。

花求远县种,药长旧年根。

为爱当风坐,茅亭不作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过无怀先生故居,今为单方伯第

旧是黔叟宅,今来崇构新。

乍惊行处改,常忆往时贫。

楼榭何曾识,莺花别作春。

独怜庭际月,还照执经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