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十六夜月》由明代诗人高拱所作,描绘了深秋之夜,十六轮明月悬挂于中天的壮丽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首句“风色萧萧二八秋”,以“萧萧”形容秋风的肃杀之感,点明季节特征,同时“二八秋”巧妙地暗示了农历十六这一特定时刻,为下文描绘月景埋下伏笔。接着,“中天伫待彩波流”一句,将月亮比作流动的彩波,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天空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期待之情。
“落云桂子还如昨,出海冰轮顿若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作从海上升起的冰轮,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这里“落云桂子”可能是指云层中的月光如同桂花般散落,而“出海冰轮”则描绘了月亮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情景,两者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素影乍惊亏兔阙,寒潮已见落江洲”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观。月影突然间似乎让月亮缺了一角,这既是视觉上的变化,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感慨。而“寒潮已见落江洲”则通过描写江面的寒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与月光的柔和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倚栏莫为添惆怅,终夜婵娟尚满楼”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豁达心境。即使心中有所触动,也不愿因此增添愁绪,而是选择欣赏并享受这份美好。同时,诗句中的“终夜婵娟尚满楼”再次强调了月光的持续与不灭,给人以温暖与希望的感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