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闰五月七日偕沈琛笙、徐蕴山赴菽庄诗社;夜发芗江,晓至江东桥趋谒黄石斋先生讲堂(其二)

江东桥上望,山上邺山堂。

道学无馀子,先生有瓣香。

艰难丁末造,阅历冷沧桑。

偶话前朝事,勾陈勿起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许南英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一次访贤之旅,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首联“江东桥上望,山上邺山堂”,以“望”字开篇,点明地点,暗示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瞻仰。江东桥与邺山堂,既是地理上的具体地点,也隐喻着历史的过往与文化的传承。

颔联“道学无馀子,先生有瓣香”,表达了对黄石斋先生的崇敬之情。这里的“道学”不仅指学术上的成就,更蕴含着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赞美。“无馀子”强调了黄石斋先生在道学领域中的卓越地位,而“有瓣香”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如同供奉香火一般。

颈联“艰难丁末造,阅历冷沧桑”,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丁末造指的是清朝末年,一个充满变局的时代。这一联通过“艰难”与“冷沧桑”的对比,展现了时代的残酷与变迁的无情。

尾联“偶话前朝事,勾陈勿起芒”,表达了对历史往事的偶然提及,以及对过往的尊重与怀念。通过“偶话”二字,诗人将自己置于历史的旁观者位置,同时又流露出对历史人物及故事的深深兴趣与感慨。最后一句“勾陈勿起芒”可能暗含了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提醒人们在回顾历史时应保持客观与理性,避免过度渲染或夸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怀旧之作。

收录诗词(1098)

许南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其一)

鹭屿相逢皆老大,廿年前共赴公车。

一麾作郡游邹鲁,几点看山上太华。

绩奏黄流闻帝可,泽苏赤旱慰兄嗟。

似知天意将亡晋,归去来兮宦兴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其二)

落月犹疑在屋梁,凉蝉抱树发清商。

公真健者如松柏,我亦乡人敬梓桑。

著作尚馀扬子草,海邦犹想召公棠。

岿然一座灵光殿,窃幸同时切景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其三)

千万军声动地来,沙虫猿鹤俱尘埃。

一球秋肃皆遭劫,六琯春阳望起灰。

太息衣冠诸老尽!若论仕宦几人回?

死犹有待生无味,馀勇还堪贾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其四)

诸贤热血苦相争,争得「共和」两字名。

未见衣冠遵汉制,徒闻岁月改周正。

山中病鹤原长寿,天上妖狐欲变精。

才调百无堪一用,自惭人唤「许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