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韩邦靖的《感事(其一)》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首句"东南民力知全竭"揭示了东南地区人民的疲惫与资源耗尽,暗示了经济的困境。接着"西北长城更欲修"点出国家仍在试图加强边防,但这种军事举措可能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定有壮丁填野壑"描绘了一幅凄凉景象,强壮的劳动力被征调去修筑长城,可能导致田间无人耕种,新麦无法收割,进一步加剧了民生问题。"况兼新麦在平畴"强调了这一紧迫性。
"寻常功业人知好,十万人心或可忧"指出尽管这样的工程在某些人看来是必要的,但对于十万家庭来说,却是沉重的忧虑。最后两句"白屋书生真过计,便因家国泪横流",诗人以自己为"白屋书生"自比,表达对底层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感叹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能在家国愁云中泪流满面。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明朝时期社会矛盾和民生困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