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题家兄刀子”为题,由清代诗人冯班所作。诗中通过对一把刀子的描绘,寓含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
首句“匣里出君三尺剑,细看真是古干将”,开篇即以刀比剑,将刀子比喻为古代名剑“干将”,暗示这把刀子非同寻常,具有历史的韵味和不凡的品质。通过“细看”二字,强调了诗人对这把刀子的仔细观察,以及对其独特之处的赞叹。
接着,“曾亲壮士犹粘血,误近书生便减光”,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刀子在不同使用者面前的不同表现。在壮士手中,刀子能留下战斗的痕迹,象征着力量与勇气;而在书生身边,则失去了往日的光芒,暗示了知识与武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差异对事物价值的影响。
“形质未随风雨去,精灵应在斗牛旁”,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刀子的描述。刀子的实体形态虽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但其内在的精神或灵魂却如同星辰般永恒存在,寓意着即使物质世界不断变迁,某些精神品质或价值观仍能保持不变。
最后,“平生意气堪相用,世上雠轻且好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把刀子的期待与态度。他认为,这把刀子不仅拥有实用价值,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帮助人们解决矛盾与冲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与宽容的追求,认为在处理世间的纷争时,有时选择隐忍与包容更为重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把刀子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物质与精神、力量与智慧、冲突与和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