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秋雨移弦望,疲痾倦苦辛。
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
高高侵地镜,皎皎彻天津。
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
轮辉池上动,桂影隙中新。
怀贤虽不见,忽似暂参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雨后清新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知音的思念。
“秋雨移弦望,疲痾倦苦辛。”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萧瑟的氛围,秋天的雨水洗净了尘世的污浊,而诗人的身体却感到疲惫不堪,这里的“疲痾”暗示着诗人可能正处于病中或是身心俱疲。
“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雨后的天空清新,诗人望向远方的荆山,那里似乎有着神秘的光辉照耀,仿佛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吟唱之声,这里的“荆山璧”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上的追求或是理想。
“高高侵地镜,皎皎彻天津。”雨后出现的晴空好比一面清澈透明的地球镜子,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直达云霄。这里形容了自然界在秋雨洗礼后的纯净无瑕。
“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泽流淌的画面,“班姬箧”指的是古代贵族女子所用的精致容器,而“洛川神”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超然的赞颂。
“轮辉池上动,桂影隙中新。”诗人继续描写雨后景象,其中“轮辉”可能指的是水面上的涟漪或是天空中的云彩,“桂影隙中新”则是在说桂树的倒影透过窗棂映入室内,带来一份清新的气息。
“怀贤虽不见,忽似暂参辰。”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在场却在心中的贤者或知己的思念。尽管未能亲眼目睹,但在这雨后的美好景色中,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临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天雨后那份清新与淡远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知音的深切怀念。
不详
[公元?年至六一八年]字不详。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隋开皇中,为延州参军,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援笔而成。为元德太子学士,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后为唐高祖记室,迁中书舍人。转太子舍人,卒。抱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清晨凝雪彩,新候变庭梅。
树爱春荣遍,窗惊曙色催。
寒光添粉壁,积润履青苔。
分明六出瑞,隐映几枝开。
闻笛花疑落,挥琴兴转来。
曲成非寡和,长使思悠哉。
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
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
幽芳无处无,幽处恨何如。
倦客伤归思,春风满旧居。
晚烟迷杳霭,朝露健扶疏。
省傍灵光看,残阳少皞区。
凿开天外长生地,炼出人间不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