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施山观音阁

阁道连云栈,檐牙覆竹阴。

南来天马渡,北落水龙吟。

林鸟疑谭偈,田花欲布金。

凭栏观下界,洞见远公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徐经孙所作的《题施山观音阁》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中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观音阁所在之地的自然之美与精神之深。

首句“阁道连云栈”,以“阁道”与“连云栈”相连,既描绘了观音阁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其与外界的隔绝感,仿佛是云端之上的一处静谧之所。接下来,“檐牙覆竹阴”一句,通过“檐牙”与“竹阴”的结合,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细节之美,也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

“南来天马渡,北落水龙吟”两句,运用了“天马渡”与“水龙吟”的典故,分别象征着自由奔放与深沉内敛的精神状态,表达了对自由与智慧的向往。同时,这两句也巧妙地将空间方位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林鸟疑谭偈,田花欲布金”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精神的联系。林中的鸟儿似乎在传颂着佛家的教诲(谭偈),而田间的花朵则像是铺满了黄金,寓意着生命的丰饶与美好。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也寄托了对心灵净化与智慧增长的渴望。

最后,“凭栏观下界,洞见远公心”表达了诗人站在观音阁上俯瞰人间的视角,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他仿佛洞察到了远古先贤的心境。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阁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精神层面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在宁静与智慧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5)

徐经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卒于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一九二年一二七三年】,年八十三岁。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授浏阳主簿。累迁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敷陈经义,随事启迪。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鉴,假雷以鸣。人谓切中时病。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公田议起,经孙极论不便,忤贾似道,罢归。家在洪、抚之间,有山方正,因号矩山。闲居十余年,卒。谥文惠。经孙作有《矩山存稿》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相关古诗词

长子思訦赴江西庾幕

三年永丰簿,两载半临川。

纳满无多日,奇逢有二天。

临民须近厚,减价要重蠲。

莫道违离远,常如在膝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思訦生朝分忠勤酒侑之以诗

帝正才五五,吾子始生时。

潘县花将锦,陶门柳欲丝。

与民同乐意,在我即琴棋。

酒自忠勤出,公馀荐一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病中有感

习懒多成病,旬馀久覆杯。

帐中闻燕语,瓶里看花开。

医已肱三折,愁来肠九回。

何时得疏散,屐齿印苍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幼子思谊举次孙命名阳生

吾年七十四,始见两孙枝。

阳德初回候,蟾光欲满时。

传家惟简册,愿汝似兰芝。

何日解言语,能吟公此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