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振钧对友人汪奂之赠予苏轼诗迹的感怀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古代文学大师苏轼作品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友人友情的珍视。
首句“我与均之少年时”,点明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始于青年时期。接着,“京国秋风武昌夜”描绘了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既有京城的繁华,也有武昌夜晚的宁静,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藏书惯自签甲乙,鉴古能分床上下”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与鉴赏能力,通过整理书籍、区分古籍,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
“真好常嗤龙牖窥,知味不同猿羹泻”则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不为表面的浮华所动,而能深入体会其中的真谛。
“自我不见五春秋,插架图书几高亚”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对藏书的高度评价,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今闻秘获苏诗迹,亟欲传观不敢借”表达了诗人得知友人拥有苏轼诗迹后的激动心情,既想立即观赏,又因珍惜而不敢轻易借出,体现了对艺术珍品的敬畏之心。
“兰亭快睹自有缘,相思祗恐朱颜谢”则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担忧,希望有机会亲自见到苏轼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担心岁月流逝,美好的时光不再。
“君归几度月华圆,湖水当门山绕舍”描绘了友人归来时的景象,月圆之夜,湖光山色,充满了诗意与和谐。
“会须访尔来莘庄,黎有莳兮园有蔗”表达了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共同欣赏自然之美,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景。
“若问李生近何如,未生白发心先怕”则是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担心自己未及年老便已失去活力与激情。
“唯馀豪气不肯降,入山痛哭行酒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虽感时光易逝,但内心仍保持豪情壮志,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不愿低头,而是选择勇敢面对,甚至以痛哭和饮酒的方式宣泄情感,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学大师苏轼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充满了深情与哲理,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