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名为《示履儿》。诗中以简练的语言,向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阐述了“敬”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开篇提到“履儿年十三,方读左公书”,点明了故事的主角和背景。接着,诗人将“左公”作为例子,说明“左公非异人,衰周一大儒”,强调“左公”并非超凡脱俗之人,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通过他来阐述“敬”的价值。
“其书主一敬,不敬辄叹吁”,指出“左公”的著作强调“敬”的态度,不敬则会发出叹息。这表明“敬”在“左公”的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
“祸福有两途,敬则福有馀。不敬即招祸,此言良不诬”,进一步阐述了“敬”的作用。诗人认为,通过“敬”的态度,可以带来福气,反之则可能招致祸患,这一观点是值得信赖的。
接下来,“被发一祭野,百年为戎居。宋灾一罪己,勃兴已庶乎”,通过历史事件的举例,说明“敬”的实践与国家兴衰的关系。这里提到的“被发一祭野”、“宋灾一罪己”等,都是历史上因“敬”的缺失而导致的不幸事件,而“勃兴已庶乎”则展示了“敬”的正面影响。
“敬为礼之干,惟敬乃良图”,总结出“敬”是礼仪的基础,是正确的行动指南。
最后,“坐立汝皆敬,道已在汝躯。汝能听吾言,福自人不如”,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敬”的原则,认为只要遵循“敬”,就能获得比他人更丰厚的福报。
整首诗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传达了“敬”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旨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