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三)

斋居忽若遗,不识身与境。

颇疑酣中似,奈尔辄复醒。

东坡自云然,挈世一裘领。

是事吾有师,安敢囊出颖。

指穷火已传,岂待得薪炳。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静心修行中忽然感到仿佛与外界隔绝,分不清自己和周围环境。
我怀疑这是否是在醉酒中的幻觉,但每次醒来又发现自己并未真正沉醉。
苏东坡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能统揽世间万象,如同披着一件大衣。
关于这种领悟,我已有导师指引,怎敢轻易显露自己的见解。
就像手指触碰到尽头,火焰也已传递,哪里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柴火来燃烧。

注释

斋居:静心修行。
遗:隔绝。
酣中似:醉酒中的幻觉。
辄:总是。
东坡:苏轼。
挈:统揽。
吾有师:我有导师。
囊出颖:轻易显露见解。
指穷:手指触到尽头。
薪炳:更多的柴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目为《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三)》。诗中,诗人表达了斋居时的一种超然心境,仿佛与外界隔离,忘记了自我与环境的界限。他疑惑这种状态是否如苏轼所言,是在醉酒中的体验,但又发现自己总是会从这种恍惚中清醒过来。诗人以苏轼为例,表示自己在追求这种超脱境界上有所借鉴,但又不敢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暗示这种领悟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后两句“指穷火已传,岂待得薪炳”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意指即使智慧已得到传承,也不急于表现,而是如同薪火相传,慢慢积累和发扬光大。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内省的重视。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五)

幼闻锦江春,欲访子云宅。

叩门问奇字,便埽四方迹。

青云看一鹗,凡毛愧累百。

劳公谕伯业,齿坚头未白。

何当摆俗累,岁月可惋惜。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六)

王道无偏党,此语闻诸经。

高贤如大海,亦以众流成。

文饶叹维州,刀锯人所更。

相如后私怨,此语惊秦庭。

小人虑事疏,妄意盐车鸣。

安得如江酒,洗我尘垢情。

形式: 古风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四)

安昌汉耆儒,乐饮侈亦至。

东坡俭不固,少饮得径醉。

愚敢效戴崇,正复思其次。

旁通获亲爱,公亦安所贵。

便坐时一卮,彭宣宁寡味。

形式: 古风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三)

陶公群于人,而无人之情。

诗岂世外语,世语不可名。

东坡怜此翁,同调但隔生。

形光来户屦,真处人不惊。

得酒自醒醉,放意无亏成。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