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七)

妙喜与师兄,俱是圜悟子。

妙喜移住径山,师兄迁来在此。

虽与师兄同条生,不与师兄同条死。

八两与半斤,青红对碧紫。

师兄解唱泥牛吼,师弟宁忘木马嘶。

豁开顶上活人眼,鄮山山下是真归。

形式: 偈颂

翻译

妙喜与他的师兄,都是圜悟子门下的。
妙喜移到径山居住,师兄也搬迁到这里。
虽然与师兄同在一个师门,但生死道路却不同。
如同八两与半斤,青色与红色相对碧绿和紫色。
师兄擅长吟唱如泥牛吼叫般的佛法,师弟怎能忘记木马嘶鸣的教诲。
头顶的障碍被打开,展现出真实的归宿在鄮山之下。

注释

妙喜:弟子名。
师兄:另一名弟子。
圜悟子:师父的名字。
移住:迁移居住。
迁来:搬来。
此:这里。
同条生:同门。
同条死:生死各异。
八两:重量单位。
半斤:重量单位。
青红:青色和红色。
碧紫:碧绿和紫色。
解唱:擅长吟唱。
泥牛吼:比喻佛法深奥。
木马嘶:比喻教诲深入人心。
豁开:开启。
活人眼:智慧。
鄮山:地名。
真归:真正的归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一首禅宗偈颂,以对话的形式表达禅意。诗人通过妙喜和师兄的形象,寓言般地阐述了禅宗修行中的生死观和境界差异。

"妙喜与师兄,俱是圜悟子",妙喜和师兄都是领悟佛法深奥之人,暗示他们共同追求真理。“妙喜移住径山,师兄迁来在此”描绘了他们各自修行的迁移,象征着修行路径的不同。

"虽与师兄同条生,不与师兄同条死",强调虽然他们生活上有所交集,但在生死关头,各自的修行道路和理解是独立的,体现了禅宗中个体自性解脱的重要性。

"八两与半斤,青红对碧紫",运用比喻,说明即使在量上看似相近,实质上各有特色,暗示修行者需深入体悟,而非表面相似。

"师兄解唱泥牛吼,师弟宁忘木马嘶",师兄能理解如泥牛般沉稳而有力的教诲,师弟则不会忘记木马嘶鸣般的警醒,强调了理解和实践的重要性。

"豁开顶上活人眼,鄮山山下是真归",最后两句点明真正的解脱是在内心洞见真理,达到开悟,回归本心,不论身在何处,皆是真实的归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对话的形式,寓言般地传达了禅宗修行中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六)

昨朝残腊尽,今日贺新年。

虎逐牛方急,东君令已行。

瑞雪已铺银世界,大家携手普贤门。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五)

赵州东院西,密室烂如泥。

窦八布衫穿,赤土画簸箕。

檐头雨滴滴,鸡向五更啼。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四)

皎洁一轮,寒光万里。

灵利者叶落知秋,傝?者忠言逆耳。

休不休,已不已,小释迦有陷虎之机,老大虫却无牙齿。

当时一蹋岂造次,蓦然倒地非偶尔。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二)

今朝七月五,打鼓普请看。

万里无片云,犹欠一大半。

形式: 偈颂 押[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