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题达磨渡芦图》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关于达摩渡芦的画作,展现了对禅宗大师达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诗中首先以“白头浪中碧眼胡”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达摩的形象,暗示其异域背景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赤脚笑踏雁衔芦”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达摩渡河的情景,展现出他自在洒脱、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诗人进一步借“太平寺主不知我,观音后身谁诳渠”表达对达摩身份的赞美与敬仰,同时也暗示达摩的智慧与修为超越了世俗的理解。
“是身如幻本来空,偶然游戏非神通”两句,揭示了达摩修行的真谛——一切皆是虚幻,不应执着于形式,真正的智慧在于对宇宙真理的领悟。诗人通过“当年涉海向震旦,扁舟本与商胡同”回顾达摩东渡的故事,强调了其对传播佛法的贡献。
接下来,“君不见壶丘弟子御风飞,犹有所待周笑之。又不见横抛锡杖渡水僧,回瞻黄檗称大乘”两组对比,分别引用了其他禅宗故事,旨在突出达摩的独特之处——他不仅超越了常规的修行方式,更在精神层面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最后,“此胡法器更奇在,何曾以此为圣解”一句,再次强调达摩的非凡之处,并指出其修行方法的深奥与独特。
“萧郎不悟义不留,却要时人略惊怪”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未能理解达摩之道的遗憾,同时也对达摩的智慧表示了赞赏。最后,“异时埋骨寄熊耳,万里西归提只履。忽从葱岭遇宋云,雅意依然今日是”描绘了达摩最终归隐的场景,以及与另一位禅师宋云的相遇,体现了禅宗修行者之间的传承与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达摩渡芦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达摩的非凡形象和精神境界,也蕴含了对禅宗智慧的深刻思考和赞美。林希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人物与禅宗哲学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含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