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的自然美景与隐逸之趣。首句“云头雨足楚姓腰”,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云雾缭绕、雨水滋润的山景,仿佛云雾的腰身般轻盈而富有韵律。接着,“特地奇峰出汉霄”一句,点明了山中独特的奇峰耸立于天际,展现出罗浮山的雄伟壮观。
“微路暗通行石腠,把茅牢结凭松寮”两句,通过描述曲折的小径和依附于松树搭建的简陋住所,展现了登山者的艰难与隐居生活的朴素。这里的“石腠”指岩石间的缝隙,形象地描绘了小路的崎岖;“把茅牢结”则表现了人们利用茅草搭建住所的智慧与坚韧。
“灶边泉号孤僧井,屋角田供一岁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僧侣的生活场景。灶边的泉水如同孤僧的井水,象征着清静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屋角的农田则提供了一年的粮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农耕生活。
最后,“个是老夫归宿处,时人惊弃幸相招”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诗人认为,这里是他理想的归宿,即便世人对此感到惊讶或不屑,他仍然愿意邀请志同道合之人共享这份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自然景观和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