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兰亭书堂

兰亭拟金谷,逸少比季伦。

史臣作此语,无异屠沽人。

君看兰亭墨,岁久迹岂陈。

当时本嬉戏,后世乃见真。

我行适春暮,及此禊饮辰。

墨池奏环玦,书堂暗松筠。

堂中有遗像,俨坐遗冠巾。

情知金堂仙,可望不可亲。

物色倘见之,欲去犹逡巡。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兰亭仿效金谷美,王羲之比肩石崇。
史官如是评说,犹如市井之人。
你可见那兰亭墨迹,历经岁月非陈旧。
当初本为游乐,后世方显其真谛。
我行至暮春,恰逢修禊饮酒之时。
墨池中似有环佩声,书斋暗藏松竹韵。
堂内有他的遗像,端坐如生,头戴冠巾。
深知他是仙人,却难以亲近。
若能偶遇其景,离去时仍会犹豫。

注释

拟:模仿, 仿效。
逸少:王羲之的字。
季伦:石崇,西晋富豪。
史臣:史官。
屠沽人:市井小民。
迹:痕迹, 踪迹。
嬉戏:游戏, 欢乐。
禊饮:古代春季在水边举行的祭礼和宴饮。
环玦:古代玉器,象征权力或契约。
书堂:书房。
遗像:遗留下来的画像。
俨坐:端正地坐着。
金堂仙:指王羲之,因其书法如仙。
亲:接近, 亲近。
物色:景象, 风景。
逡巡:犹豫不决, 踌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兰亭书堂的怀念之情,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述和后世感受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厚感情。开篇即以“兰亭拟金谷,逸少比季伦”设定了高远的意境,将兰亭与古代金谷相提并论,并将在场者与历史上的伟人相比较,显示出诗人对此地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史臣作此语,无异屠沽人”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将那些记录历史的人物看作平常,表明了诗人对于名誉和地位的超然。

“君看兰亭墨,岁久迹岂陈”这两句通过对墨迹的描写,强调了时间流逝与文化遗产的永恒性。墨迹虽历经年华,但其精神内涵依旧熠熠生辉。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当时本嬉戏,后世乃见真”则透露出一份淡定的智慧。在当时可能被视为游戏的人事物,在后来却显现出了其深远的意义。这种对历史的洞察力,是诗人特有的思考方式。

以下几句“我行适春暮,及此禊饮辰。墨池奏环玦,书堂暗松筠”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春日游历、水边饮酒、墨池奏乐、书堂幽静等,将读者带入诗人所构建的意境之中。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更是对兰亭书堂文化氛围的一种赞美。

“堂中有遗像,俨坐遗冠巾”此处“遗像”指的是历史人物或文人雅士的画像,“俨坐”则形容其神态庄严而安详。这两句通过对遗留物品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最后,“情知金堂仙,可望不可亲。物色倘见之,欲去犹逡巡”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兰亭书堂这一文化圣地的深切情感。他虽不能与古代文人相亲,但通过对物品的观赏,可以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气息。即便是要离开,也不忍心急遽离去,这种矛盾的情绪正体现了诗人内心对于文化传承的眷恋与敬意。

收录诗词(2)

刘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内家娇

绰约群芳里,阳和意,偏向一枝浓。

南国骤惊,动人奇艳,未饶西洛,百本千丛。

斩新弄,晓来无比格,半坼断肠红。

三月洞天,又还疑是,赋情楚客,窥见墙东。

朱阑干、遍倚生愁,怕无计、奈雨禁风。

别有瑞烟羃羃,时与遮笼。

便纵使当日,文忠品第,赵昌模写,难更形容。

应念故园桃李,羞怨春工。

形式: 词牌: 内家娇

安平乐慢(其六)

细想劳生,等闲聚散,冉冉轻似秋烟。

莲心暗苦,月意难圆。神京去路三千。

当日风流,有妖饶枕上,软媚尊前。何计访蓬仙。

断肠中、一叶晴川。

到而今、追思往事,奈向梦也难到奴边。

自恨不如兰灯,通宵尚照伊眠。恰道无缘。

被人劝休莫瞒天。

多应是、前生负你,今世使我偿填。

形式: 词牌: 安平乐慢 押[先]韵

佳人醉.元宵上太守

月到楼台第几。十里金虫成缀。

袅琅玕、争罥绛球起。

试新妆、嬉春粉黛,盈盈暗香,结谁家秾李。拥缇骑。

箫鼓沸三市。别指春风画隼,归度鳌山影里。

闲红翠。挥觞不待、游人分袂。悄珠帘十二。

形式: 词牌: 佳人醉

宝鼎现

浓阴堆积,迥野空旷,将回微煦。

还是觉、早梅依旧,清艳枝枝攒晓树。

弄霁影、尽脂凝香蒂,琼削纤葩竞吐。

对几处园林,芳菲消息,都因传去。

取次台榭,等闲院落,偏宜独擅芳步。

长恁恐、寿阳妆面,姑射冰肤成暗妒。

笑杏坞、共桃蹊夸丽,一霎狂风骤雨。

又争似、年年此际,先得东皇为主。

好似雪里精神,曾解恼、游人吟顾。

想当时折赠,端的凭谁付与。荡醉目、恨同云阻。

画角声将暮。想异时成实,和羹止渴,还应得路。

形式: 词牌: 宝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