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淮南李司空同转运员外

层层高阁旧瀛洲,此地须徵第一流。

丞相近年萦倚望,重才今日喜遨游。

荣持健笔金黄贵,恨咽离筵管吹秋。

谁继伊皋送行句,梁王诗好郢人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层层高楼仿佛昔日的瀛洲,这里定要选拔出顶尖人才。
近年来丞相常在此处期盼,今日看重才子们的欢聚畅游。
荣耀地握着金黄的笔,心中却满是对离别宴的哀愁,秋风中笛声凄切。
谁能继承伊尹、皋陶的送别诗篇,梁王的诗歌优美,却让人感到如同郢都人的离别之苦。

注释

高阁:高楼。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岛。
徵:选拔,征召。
丞相:古代官职,辅佐君主的高级官员。
萦倚望:长久地期待,盼望。
健笔:才能出众的笔墨。
管吹秋:秋风吹过笛声,象征离别。
伊皋:伊尹和皋陶,古代贤臣。
梁王:泛指有才华的王者或文人。
郢人愁:比喻离别之愁,源自《楚辞·招魂》中的‘郢路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高阁旧瀛洲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横溢之地的向往和追求。"层层高阁旧瀛洲,此地须徵第一流"两句,通过对高阁与旧瀛洲的描绘,显示出一个才华集聚、非凡所在的地方,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辈出的渴望和赞美。

接着,"丞相近年萦倚望,重才今日喜遨游"两句,则是对历史上丞相(宰相)的仰望,以及今天得以在这样的地方自由漫步的喜悦。这里的"重才"暗示了诗人对于人才的尊崇和珍视。

"荣持健笔金黄贵,恨咽离筵管吹秋"两句,则是对书写时的豪迈情怀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这里的"荣持健笔"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才华,而"恨咽离筵管吹秋"则表达了对于往昔美好时光不能长久的遗憾。

最后,"谁继伊皋送行句,梁王诗好郢人愁"两句,是对历史上伊尹、皋陶等人的赞誉,以及对于梁王之诗的推崇和郢地(古城名)人们的忧虑。这里通过提及这些历史人物和地点,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才华流转等多个维度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于理想之地的向往、人才的尊崇、历史的缅怀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是一首集美好与忧愁于一体的抒情佳作。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和禅月大师见赠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咏月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成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咏史

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笔砚珊瑚架,赵胜宾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资国计,只应邪说动人心。

九原郝泚何由起,虚误西蕃八尺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咏白菊

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

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