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相从下平川。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在熙宁壬子年八月赴洛阳考试举人后,途经嵩山和少室山之间的经历所作,其中第四首诗名为《醒心泉》。诗中描述了诗人登山途中遭遇饥饿与口渴,中途发现了一股清泉。他舀起泉水,泉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喝下后不仅解了身体的困乏,还让心灵得到了洗涤。泉水顺着山势流去,声音清脆,诗人期待着下山时能再次遇见这甘甜的泉水。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和旅途中的心灵醒悟。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宅舍元依毕竟空,小乘惯住草庵中。
一生滞念馀妻子,百口侨居怯雨风。
松竹已栽犹稍稍,栋梁未具勿匆匆。
三间道院吾真足,馀问儿曹莫问翁。
岁晚河冰留画船,一轩修竹喜萧然。
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
病后不胜清醑酽,别时仍得旧书传。
欲成古史须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久有归耕意,西山百亩田。
雪来殊不恶,酒熟自相便。
一被簪裳裹,长遭罗网牵。
飞霙迫残腊,愁思渡今年。
忧愁不可缓,风雪故相撩。
试问五斗米,能胜一束樵。
耕耘终亦饱,哺啜定谁邀。
寒暑不须避,倾危且自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