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从野蛮时期至文明时期,两可间必有磊磊畸人,不显于代;
以普通教育兴实业教育,十年后惟望粲粲诸子,无忘斯言。
此诗《挽陶宾南父》由清代诗人范当世所作,虽未直接描绘陶宾南父的形象,却蕴含了对历史变迁中独特个体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人才培育的殷切期望。
首句“从野蛮时期至文明时期”,以历史长河为背景,指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向文明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些不被时代主流所关注的“磊磊畸人”。这些人物或许在当时并未显赫一时,但他们独特的思想与行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下来,“以普通教育兴实业教育,十年后惟望粲粲诸子,无忘斯言”则表达了对未来教育的期待。诗人认为,通过普及教育与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能够培育出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粲粲诸子”),他们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更应铭记前辈的教诲,不忘社会责任与使命。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未来,既赞美了过去那些不被重视但对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个体,也寄予了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美好愿景。它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珍视并传承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同时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杰出人才。
不详
士有不得志,痛泪何多,甚矣子之营父葬;
身则无所贪,劳生转剧,茫乎吾欲从公游。
赫赫宗臣,一往沉冥向山僻;
哀哀孝子,百年长恨在天涯。
恨未遂旅顺督战之行,谁以奇才慰公子;
永莫追天津论文之乐,空将痛泪抚君儿。
辛苦九州还,身未趋朝魂恋阙;
安危一疏在,生当致主死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