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元璐在丁卯年三月经过河间时所作,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感慨和忧虑。
首句“不觉泣沾衣”,诗人不经意间泪水已湿透衣襟,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悲痛与哀伤。接着,“徘徊百事非”一句,点明了诗人行走在路上,心中却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同寻常。
“滹河沈麦饭,献邸播珠玑”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滹河畔的麦饭沉寂无声,而献邸中却热闹非凡,珠玑闪烁。这里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场景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之大。
“赤子终当弄,妇人恐不归”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赤子(婴儿)终日啼哭,妇人担忧无法回家,这两句话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动荡或社会不公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与不安。
最后,“民情与士气,智者必知微”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指出民众的情绪与士人的精神状态,即使是智者也能察觉到其中的微妙变化。这句话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有识之士的呼吁,希望他们能洞察社会细微之处,为改善民生、提升士气出谋划策。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现实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