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注释

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三黜:三贬。
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
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仕途上的坎坷。诗中“去国十年同赴召”表达了与朋友久别重逢的情感,“渡湘千里又分岐”则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重临事异黄丞相"和"三黜名惭柳士师"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名臣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坎坷的无奈与自嘲。

"归目并随回雁尽"描绘了秋天归鸟的景象,寓意着诗人的思念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加深。"愁肠正遇断猿时"则是借用古代传说中的断猿来比喻自己的忧虑和孤独。

最后两句“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写出了诗人在桂江边的感慨。桂江流经连山,诗人站在这里,不禁对着远方发出长叹,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命运的沉思。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和哲理。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通过对比和借代手法,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鼎食华轩到眼前,拂衣高谢岂徒然。

九霄路上辞朝客,四皓丛中作少年。

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洛阳旧有衡茆在,亦拟抽身伴地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刘驸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沈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一)

何处深春好,春深万乘家。

宫门皆映柳,辇路尽穿花。

池色连天汉,城形象帝车。

旌旗暖风里,猎猎向西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二)

何处深春好,春深阿母家。

瑶池长不夜,珠树正开花。

桥峻通星渚,楼暄近日车。

层城十二阙,相对日西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