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卢沟晓月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晨时分,卢沟桥畔的壮丽画卷。首句“卢沟杳杳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滩”,开篇即展现出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月光洒在蜿蜒的河流上,映照着石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茅店鸡声斜汉曙,汀沙雁叫早霜寒”两句,通过鸡鸣与雁叫,以及晨曦初露、霜寒未消的景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季节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清冷的清晨世界。
“水光微带山烟白,野色遥连塞草残”则将视线从桥下转向远处,水光与山烟交织,野色与残草相连,展现了广阔而深远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边塞的辽阔与苍凉。最后,“千古长桥枕南北,忆曾题柱倚阑干”两句,将卢沟桥的历史与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这座桥梁悠久历史的感慨以及曾经在此留下的回忆,使得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色,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
综观全诗,金幼孜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了视觉、听觉与情感体验,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卢沟晓月这一独特景象的魅力,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文情怀,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