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提举喜雨(其一)

愁叹何繇达灏穹,秋成恐堕渺茫中。

五龙偃蹇藏深庙,六佛慈悲会一宫。

帝敕名山诸洞闭,醮开太乙独函通。

应怜赤子车中鲋,为激西江遍处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为何忧虑无法传达至广阔天空,秋天的收获怕会迷失在迷茫之中。
五条神龙懒散地隐藏在深邃的庙宇,六位佛陀的慈悲汇聚在同一座宫殿。
皇帝命令各名山洞穴关闭,只开放太乙真君的道场以求沟通。
想必上天怜悯车中的干涸小鱼,要激荡长江让各地都感受到恩泽。

注释

愁叹:忧虑、叹息。
何繇:如何、怎样。
达灏穹:传达至广阔天空。
渺茫:迷茫、不清楚。
五龙:古代神话中的神龙。
偃蹇:懒散、隐匿。
深庙:深邃的庙宇。
六佛:六位佛教的慈悲象征。
一宫:同一座宫殿。
帝敕:皇帝的命令。
名山:著名的山川。
诸洞:各个洞穴。
太乙:道教中的尊神。
函通:沟通、交流。
赤子:比喻无辜或无助的人。
车中鲋:困在车中的小鱼,比喻身处困境。
西江:长江的别称。
遍处同:让各地都感受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阳枋的作品,名为《和陈提举喜雨(其一)》。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担忧以及对佛法的向往。

"愁叹何繇达灏穹,秋成恐堕渺茫中。"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心境。"愁叹"表明诗人心中的忧虑和叹息,而"何繇达灏穹"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无边界的广阔空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秋成恐堕渺茫中"则指秋天将尽,万物凋零,而诗人的忧虑如同深不可测的渺茫之中,难以自拔。

"五龙偃蹇藏深庙,六佛慈悲会一宫。"

这两句写的是对佛教的向往。在这里,“五龙”和“六佛”都是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佛法的神秘与力量。“偃蹇”形容龙的姿态,而“藏深庙”则是说这些象征性的龙隐藏在深邃的庙宇之中。"慈悲会一宫"则是六位佛祖聚集于同一座庙宇,共同传播佛法,展现了佛教的慈爱与包容。

"帝敕名山诸洞闭,醮开太乙独函通。"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心态。“帝敕”指的是皇帝的命令,而“名山诸洞闭”则是说著名的山中洞穴被关闭,这里象征着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醮开太乙独函通"则指的是通过道教的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其中“太乙”可能代表一种道法的神秘力量。

"应怜赤子车中鲋,为激西江遍处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应怜赤子车中鲋”中的“赤子”指的是普通百姓,而“车中鲋”则是说这些百姓如同车轮下的小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激西江遍处同"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像激流般的西江一样,到处传播这份关怀与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佛道象征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超脱,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226)

阳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昌朝,字宗骥。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 字:正父
  • 籍贯: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
  • 生卒年:1187-1267

相关古诗词

和陈提举喜雨(其二)

周家重谷业陈王,天亦哀民救此方。

一雨如倾过众望,三登可卜见时昌。

固知福地长无歉,尤喜炎天预借凉。

耆老首为乡曲贺,唾成珠玉巧于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三和知宗喜雨(其二)

江海人推百谷王,可无膏泽惠炎方。

五龙行水苏将槁,万顷秧田喜寖昌。

不用饮冰祛内热,急须沽酒做新凉。

却愁好雨催诗句,愧乏良材取次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桃源宰赵存礼韵

三时不害试鸠工,筑凿轮舆职自攻。

利器祇因盘错见,淳风须信古今同。

野桃川谷逢人好,春草池塘待雪融。

洞口果教花似旧,支筇未肯作衰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其三)

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