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春的景象,梅花在雪中初现暖意,而柳树仍旧带着烟霭般的青色。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引出了佛法的思考。"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表明诗人对于佛教知识有所探求和了解。在这过程中,诗人领悟到了"会理知无我",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空幻,没有恒久不变的自我。同时,通过观照空无之境界,产生了对世间万物的厌弃,因为这些都属于有形有相,从而引出了"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这两句,表达了对于迷失的心灵应该得到觉醒,以及旅途中思绪纷飞,内心仍旧未能找到平静的状态。
诗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佛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向。语言简洁而不失深远,寓意丰富,体现了唐代诗风之清新与哲理。
不详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万山青嶂曲,千骑使君游。
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
遍观云梦野,自爱江城楼。
何必东南守,空传沈隐侯。
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
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
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
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