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亭

竹里徜徉了,花开也一过。

桃杏东风浅,海棠春意多。

华丽岂不好,达人要同和。

青青与红红,相去能几何。

况兹十二法,净秽本同科。

而彼世间愚,妄想分臼窠。

我昔早闻道,随流挹其波。

照镜腼功业,素发从蹉跎。

林下既逍遥,尘中亦婆娑。

不妨唤天女,来伴老维摩。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我在竹林中漫步,花开花落皆过眼。
桃花杏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海棠花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华丽固然美好,但智者懂得和谐共处。
青翠与娇艳虽有别,其实相差无几。
更何况这十二种法则,洁净与污秽本质上相同。
然而世间的愚昧之人,却妄图划分界限。
我早年就领悟了道理,顺其自然,不强求。
照见镜子,反思自己的功业,岁月已使我白发苍苍。
在山林中我自在逍遥,即使在尘世中也保持豁达。
不妨邀请天上的仙女,来陪伴我这老维摩诘。

注释

竹里:竹林。
徜徉:漫步。
花开:花开。
一过:过眼。
桃杏:桃花杏花。
浅:轻轻。
海棠:海棠花。
春意:春意。
华丽:华丽。
岂不好:固然美好。
达人:智者。
同和:和谐共处。
青青:青翠。
红红:娇艳。
相去:相差。
十二法:十二种法则。
净秽:洁净与污秽。
世间愚:世间的愚昧之人。
妄想:妄图。
我昔:我早年。
道:道理。
随流:顺其自然。
照镜:照见镜子。
素发:白发。
蹉跎:流逝。
林下:山林中。
既:已经。
逍遥:自在。
尘中:尘世。
婆娑:豁达。
天女:仙女。
老维摩:老维摩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的《和光亭》,以竹林、花开、桃杏、海棠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淡然态度。"竹里徜徉"描绘了隐逸的生活情境,"花开也一过"则暗示了世事无常。"华丽岂不好"与"达人要同和"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华丽生活的超越,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青青与红红,相去能几何"运用色彩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况兹十二法,净秽本同科"则寓言般地指出,无论清净还是污浊,本质上都是平等的。诗人通过"世间愚妄想"批评了世人过于执着于分别心,而自己则选择随缘随性,"我昔早闻道,随流挹其波"表达早年就领悟到人生真谛。

"照镜腼功业,素发从蹉跎"反映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林下既逍遥,尘中亦婆娑"表达了在山林与尘世之间都能自在生活的境界。最后,诗人以"不妨唤天女,来伴老维摩"收束,寓意超脱尘俗,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禅意情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何耕道别字韵诗

失身落宦网,十载溪山别。

麋鹿念故栖,举目但愁绝。

偶来招提游,幽亭坐深樾。

美人抗高论,亹亹非涉猎。

忽焉到佳处,目击了无说。

世患苦磨人,吾肱已三折。

从兹数访君,临流弄明月。

形式: 古风

和宋文渊送仲明举西归三首(其三)

朔风吹别袂,草色冷萋萋。

凭高望佳人,天远浮云低。

恍然从之游,神魂坐飞越。

何当清夜语,分此半床月。

形式: 古风

和宋文渊送仲明举西归三首(其二)

马蹄厌长道,讵忍别帝京。

梦想子规啼,花落故园春。

山驿暗孤灯,江城歇滞雨。

悠悠秦蜀间,慨然念今古。

形式: 古风

和宋文渊送仲明举西归三首(其一)

丈夫志万里,耿耿抱长虑。

青云却倦飞,功业何由树。

庙堂有先达,体国心焦劳。

归来掩关卧,茅檐日色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