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滕县李奉议

滕大夫伯阳父孙,烹小鲜治大国原。

一得何用五千言,弛灾决狱人不冤。

盛气走讼畏讨论,终岁敛吏不到门。

子弟无赖皆西奔,外吏畏惧过乃尊。

踵门父老如云屯,拊髀跳踉走儿孙。

绛幡翠节歌呗喧,画盆戴顶烟如焚。

绣褾綵轴箱帕繁,曲躬叉手前致言。

畜眼未见耳不闻,暮年何以答此恩,请诵华严寿我君。

形式: 古风

翻译

滕国的大夫伯阳父和他的孙子,用烹饪小鱼的方法治理国家大事。
即使只有一得之见,也用五千字的论述阐述,消解灾难,公正断案,百姓没有冤屈。
官员们的傲慢消失,不再轻易争论诉讼,整年里官吏都不上门骚扰。
家中的子弟无所事事,都往西边逃散,外来的官吏敬畏,不敢过于放肆。
乡亲们聚集而来,像云彩一样密集,拍着大腿,欢蹦乱跳地迎接子孙。
红色旗帜翠绿节杖,歌声诵经声热闹非凡,如同画盆上空烟火缭绕。
精美的绣品、彩色的轴卷和箱帕堆积如山,他们弯腰叉手,上前表达敬意。
他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晚年如何回报这份恩德?只求诵读《华严经》来祝寿君王。

注释

烹小鲜:比喻治理国家的细致与谨慎。
大国原:指国家大事的治理。
一得:一点点见解或成就。
五千言:形容文字多,论述详尽。
弛灾决狱:解除灾难,公正断案。
走讼:逃避诉讼。
敛吏:使官吏收敛行为。
畜眼:形容视力衰退。
华严:佛教经典名,此处代指祝寿的仪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寄滕县李奉议》,通过对滕县李奉议治理地方的描绘,赞扬了他的才能和德政。首句“滕大夫伯阳父孙”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其继承了先人的智慧。接下来的诗句“烹小鲜治大国原”比喻他处理政务如同烹饪微妙之事,却能稳定大局,显示出他的高超治理能力。

“一得何用五千言”暗指他用简练的策略解决问题,无需繁琐的规章制度。“弛灾决狱人不冤”则强调他的公正无私,使得百姓心服口服。接着描述了当地官场风气因他的到来而改变,诉讼减少,官员们不敢胡作非为,连子弟也受到震慑。

“踵门父老如云屯”形象地描绘了民众对他的敬爱,他们纷至沓来表达感激之情。“绛幡翠节歌呗喧”描绘了庆祝的热闹场景,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最后两句“畜眼未见耳不闻,暮年何以答此恩,请诵华严寿我君”表达了老人的感慨,他们无法用言语回报,只能请求诵读佛经来为李奉议祈福延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比喻,展现了滕县李奉议在地方治理上的卓越表现,以及他赢得百姓衷心拥戴的景象。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晚兴

去国犹能别,逢人始欲愁。

不干遮极目,自是怯回头。

布网收渔椮,连筒下钓钩。

谁初教鲜食,泽竭未能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晚望

黑云映黄槐,更著白鸟度。

蝉鸣不馀力,蛙腹能许怒。

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

兴来成独往,意得谁与赋。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梁山泊

积阴风易作,隆寒声益急。

百为定有数,一动必三日。

奔隤水势壮,犦胅波头立。

前行后浪促,突起旁抶射。

奔腾万骑来,倏忽一箭疾。

摧残蒲苇尽,簸荡鱼龙泣。

私忧地轴脱,已分梁山没。

向来万斛重,不作一叶直。

舟行两水间,触夺声蟋蟀。

路转帆举落,舟排冰叠积。

经事长一智,中人所知识。

千金不垂堂,岂复待一失。

穷途得伟观,老气犹少色。

事定未得忘,嗟来庶可及。

形式: 古风

鸷鹊诗

若奚不鹯,吾知避而迁。汝胡不狸,吾知远而驰。

宵迩吾巢,晨并吾枝。怀毒妊凶,初不汝期。

莽莽拳拳,甫笑嬉嬉。情貌深厚,孰从而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