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权尚书南海

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七郡之中尊贵的双旌官位,人们都不愿忆起返回家乡。
驻守之地有龙脑香料铺陈,关卡之处象牙堆积如山。
皇帝御赐的香炉熏香飘出,边民的咒语随着节令开启。
市场喧闹庆祝山贼被击败,金银因海外贸易而变得廉价。
家家户户织着白色的棉布,处处可见红艳的芭蕉栽种。
已经决心以身报效国家,就不要再去想望乡台了。

注释

七郡:指广阔的领土区域。
双旌: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两面旌旗,表示尊贵。
忆回:思念并想回到。
戍头:边防哨所或驻守的地方。
龙脑:一种珍贵香料,也称冰片。
象牙堆:形容财富众多,这里可能喻指边关贸易繁荣。
敕设:皇帝下令设置。
熏炉:用于熏香的炉子,象征皇恩浩荡。
蛮辞:边疆民族的言语或咒语。
咒节:特定节日或仪式时的咒语。
市喧:市场喧闹,指商业活动繁荣。
山贼破:山贼被击败,社会安定。
白氎:白色细棉布,指当地特产。
红蕉:红色的芭蕉,形容植物茂盛,环境优美。
身报国:以自己的生命和努力报效国家。
望乡台:传说中死后魂魄可以眺望故乡的地方,比喻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事的壮丽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赞美和对远方家乡的无限思念。开篇“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表明边关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中人们的英勇牺牲,不愿回首往事。

接着,“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则通过对军营和关隘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坚固与守卫之严。"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可能是在描述某种仪式或祭祀活动,以示边疆的稳定。

然而,“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却转而描绘了一种战乱和经济动荡的场景,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混乱与物价的波动。紧接着,“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则是对南方某地平静生活的一幅画面,这里的“白氎”可能指的是丝绸,而“红蕉”则是常见的植物。

最后,“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表达了诗人对于边塞将士们已经献出生命、保家卫国的深深敬意,并劝诫自己不要再有归乡之心。这也许是在暗示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既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对照,也反映出个人对于家国的无限牵挂。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送裴相公上太原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

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

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

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毬。

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寄上韩愈侍郎

重登大学领儒流,学浪词锋压九州。

不以雄名疏野贱,唯将直气折王侯。

咏伤松桂青山瘦,取尽珠玑碧海愁。

叙述异篇经总别,鞭驱险句最先投。

碑文合遣贞魂谢,史笔应令谄骨羞。

清俸探将还酒债,黄金旋得起书楼。

参来拟设官人礼,朝退多逢月阁游。

见说云泉求住处,若无知荐一生休。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寄杜侍御

何须服药觅升天,粉阁为郎即是仙。

买宅但幽从索价,栽松取活不争钱。

退朝寺里寻荒塔,经宿城南看野泉。

道气清凝分晓爽,诗情冷瘦滴秋鲜。

学通儒释三千卷,身拥旌旗二十年。

春巷偶过同户饮,暖窗时与对床眠。

破除心力缘书癖,伤瘦花枝为酒颠。

今日总来归圣代,丈人先达幸相怜。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

使回高品满城传,亲见沂公在阵前。

百里旗幡冲即断,两重衣甲射皆穿。

探知点检兵应怯,算得新移栅未坚。

营被数惊乘势破,将经频败遂生全。

密招残寇防人觉,遥斩元凶恐自专。

首让诸军无敢近,功归部曲不争先。

开通州县斜连海,交割山河直到燕。

战马散驱还逐草,肉牛齐散却耕田。

府中独拜将军贵,门下兼分宰相权。

唐史上头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