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名为《奉和何古林侍御三月廿日居樵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山城中的独特心境,通过对“喧”与“寂”的对比,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外界纷扰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城宿宁非寂”,以反问的形式开篇,暗示城市虽为人们居住之所,但内心的寂静却难以寻得。接着,“山泉亦是喧”一句,看似矛盾地将山泉之水与喧嚣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在强调即使在自然之中,也难逃外界声音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对“喧”与“寂”相对立又相依存的哲理探讨。
后两句“要知喧寂处,动静此心然”,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诗人提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在喧闹与寂静之间,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内心的态度如何。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内心的宁静,最终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心境。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动静”二字,既指外在环境的变化,也暗喻内心的波动与平和,强调了内心的自我调适与控制对于面对外界环境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反思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