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鹫峰上人

建溪秋高山水清,溪边偶识衡阳僧。

临水洗钵挂溪阁,夜访校书天禄灯。

圣经佛偈通宵读,苜蓿堆盘胜食肉。

回雁峰南难寄书,武夷洞前堪煮粥。

西风猎猎吹水寒,相送郎官南出关。

校书公子玉京去,衡阳上人何日还。

手中玉杖春雨绿,毋乃湘君庙前竹。

胡不截作双凤箫,吹作来仪舜庭曲。

古曲雅以淡,天高难上闻。

不如且挂杖头月,归卧祝融峰畔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萨都剌的《赠别鹫峰上人》描绘了秋天建溪边的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首句“建溪秋高山水清”点明了季节和环境,秋意浓厚,山水清澈,为僧人与诗人的相遇营造了清幽的背景。次句“溪边偶识衡阳僧”则揭示了诗人与僧人的邂逅,暗示着缘分与禅意。

“临水洗钵挂溪阁,夜访校书天禄灯”两句,通过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洗钵和夜读佛经,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接着,“苜蓿堆盘胜食肉”一句,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僧人对朴素生活的满足,视素食如珍馐。

“回雁峰南难寄书,武夷洞前堪煮粥”写出了僧人远离尘世,难以传递书信,只能在武夷山中过着简单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僧人隐逸生活的羡慕和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最后四句,诗人想象僧人手中的玉杖,可能是湘君庙前的翠竹,表达了对僧人品性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建议僧人将此杖制成乐器,奏出雅致淡然的曲调,然而这样的音乐虽美,却难以传至远方。诗人最终选择让僧人保留这份自然之物,作为他们友谊的象征,挂于杖头,伴随月光,隐居于祝融峰的云雾之中。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描绘了僧人的生活场景,又寄托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展现出元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800)

萨都剌(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书法家。回族(一说蒙古族)。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字:天锡
  • 号:直斋
  • 籍贯:其先世为西域
  • 生卒年:约1272—1355

相关古诗词

送马伯庸子之京

欲晴不晴天气悭,欲别不别人语难。

丈夫意气自磊落,握手一笑心与肝。

南宫子弟吐金缕,何必尊前花解语。

树摇晚翠下风凉,烛落春红剪秋雨。

高歌痛饮如有神,醉吐不惜车中茵。

明朝送子上船去,回首江南江北人。

形式: 古风

送韩司业

杨花落尽梅子青,丹阳酒满双玉瓶。

使君买舟渡江去,落日淡淡波溟溟。

先生抱才登馆阁,东壁文采光龙廷。

自怜落日江湖上,为言纵迹如云萍。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赋蒲萄歌

扬州酒美天下无,小槽夜走蒲萄珠。

金盘露滑碎白玉,银瓮水暖浮黄酥。

柳花吹尽春江涨,雪花鲥鱼出丝网。

李郎载酒过江来,开酒斫鱼醉春晚。

世事反覆如摴蒱,会须一饮空百壶。

淋漓宫袍亦奇士,夜起看对青灯孤。

形式: 古风

江南春次前韵

江南四月春已无,黄酒白酪红樱珠。

吴姬小醉弄弦索,十指春雪如凝酥。

池塘过雨春波涨,风捲杨花落蛛网。

翠眉新妇歌春愁,白马少年归日晚。

游鱼水浅出短蒲,谁家银箭飞金壶。

日长睡起翠阴午,帘外忽过流莺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