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才翁挽诗二首(其二)

雄心壮志两峥嵘,谁谓中年志不成。

零落篇章为世宝,平生风义见交情。

青松月下泉台路,白草原头薤露声。

自古英豪皆若此,哭君徒有泪沾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胸怀壮志,青春焕发,谁说中年人的志向不能实现?
散落的文字篇章成为世人珍宝,一生的风范和义气体现在朋友交往中。
在月光下的青松下,仿佛听见通往泉台的小路,白草丛中传来薤露的哀歌。
自古以来的英雄都如此,为你的离世我只能空洒泪水,泪珠沾湿了帽带。

注释

峥嵘: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突出,有气势。
中年志不成:常指人们认为中年时事业未竟,志向难以实现。
风义:指人的道德情操和义气。
泉台路:古人对死亡的隐喻,指通往阴间的道路。
薤露:古代挽歌中的悲凉曲调,象征死亡。
英豪:指杰出的人物,英雄。
徒有泪:空有,表示哀痛无处发泄。
沾缨:古代丧礼习俗,泪水沾湿帽带,表示极度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为悼念一位名叫"苏才翁"的朋友而作,表达了对逝者雄心壮志未竟的惋惜以及对其人品和才华的赞美。首句"雄心壮志两峥嵘"描绘了苏才翁生前的豪情壮志,"谁谓中年志不成"则感叹他的壮志未能在中年实现,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接下来的"零落篇章为世宝",诗人称赞苏才翁虽已离世,但他的著作却成为后世珍贵的财富,体现了他对文学的贡献。"平生风义见交情"则是对两人深厚友谊的回忆,赞扬了苏才翁的人格魅力和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青松月下泉台路,白草原头薤露声"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苏才翁的灵魂已归于宁静,但哀悼者的悲伤之情依然如泉台边的白草和月下的青松般清晰。最后两句"自古英豪皆若此,哭君徒有泪沾缨",诗人感慨自古英雄都难免一死,表达出对苏才翁的深深哀悼,同时也揭示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深情而又充满哲理的挽诗,展现了欧阳修对故友的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沉思。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苏才翁挽诗二首(其一)

握手接欢言,相知二十年。

文章家世事,名誉弟兄贤。

可惜英魂掩,惟馀醉墨传。

秋风衰柳岸,抚柩送归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苏主簿挽歌

布衣驰誉入京都,丹旐俄惊反旧闾。

诸老谁能先贾谊,君王犹未识相如。

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

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阅子云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闲居即事

巷有容车陋,门无载酒过。

池喧蛙怒雨,客去雀惊罗。

握臂如枝骨,哀弦系箸歌。

无憀漳浦卧,还似咏中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

岁时丰俭若循环,天幸非由拙政然。

一雨虽知为美泽,三登犹未补凶年。

桑阴蔽日交垂路,麦穗含风秀满田。

千里郊原想如画,正宜携酒望晴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