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杜公挽词五首(其三)

莫怪沾襟血,无由作吊宾。

故池归去雁,春信见何人。

已写虚堂影,犹镌守冢麟。

门生与旧吏,将立道傍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别怪我衣襟上染着血迹,无法以宾客的身份凭吊。
从前的水池边,大雁归来却不知向谁传递春的信息。
书斋中的身影已空虚,墓碑上的守陵兽刻痕犹在。
门生和旧日官吏,将要在路边树立起纪念的石碑。

注释

莫怪:别怪。
沾襟血:衣襟染血。
无由:无法。
吊宾:凭吊的宾客。
故池:从前的水池。
归去雁:归来的雁。
春信:春的信息。
何人:向谁。
虚堂影:书斋中的空虚身影。
镌:雕刻。
守冢麟:墓碑上的守陵兽。
门生:弟子或学生。
旧吏:过去的官员。
道傍:路边。
珉:石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悼念杜公所写的挽词之一。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哀思和怀念之情。首句“莫怪沾襟血”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泪水如血,显示出对逝者的深切悼念。次句“无由作吊宾”则表达了诗人因无法亲自前往吊唁而感到遗憾。

接着,“故池归去雁”借雁南飞的形象,寓言杜公已离世,诗人再也见不到他归来,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春信见何人”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失落感,春天来临,却没有了杜公带来的消息。

“已写虚堂影”描绘了杜公生前的影子留在空荡的厅堂,象征着他的精神和人格仍在,但人已不在。“犹镌守冢麟”则以雕刻的麒麟比喻杜公的墓志铭,表达对逝者永久的纪念。

最后两句“门生与旧吏,将立道傍珉”,写门生和旧吏在路边设立石碑,缅怀杜公的德行,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追思。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梅尧臣对故人的深情悼念和对杜公高尚品质的赞美。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太师杜公挽词五首(其二)

既老仍开国,因归得赐金。

念怀知主意,坚介见臣心。

笔札尚存纸,性情犹托吟。

向来门下客,东首泪盈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太师杜公挽词五首(其一)

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

接宾忘素贵,还绶远危机。

忆奉追尊册,当观副辂旂。

生荣人莫及,无恨掩泉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太师杜相公篇章真草过人远甚而特奖后进流于咏言辄依韵和

杜诗尝说少陵豪,祖德兼誇翰墨高。

苏李为奴令侍席,钟王北面使持毫。

郊麟作瑞唯逢趾,天马能行不辨毛。

一诵东山零雨句,无心更学楚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太庙致斋答韩舍人简

斋舍隔墙东,萧萧槐树风。

声颜虽不接,翰墨遽能通。

未说凉堪饮,唯愁赋少工。

此焉知素拙,试与问杨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