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富贵责且重,惭耻心如何。

贫贱事易了,饱煖幸已多。

大热火天下,虚堂枕山阿。

拔俗嫌人影,考古分贤科。

漱冷齿双噤,饮香颜半酡。

一跣或移日,遇狂还自歌。

去就各有志,彼此无相诃。

原宪岂尝病,赐也徒来过。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富贵的责任重大,羞耻之心又该如何应对。
贫穷卑微的生活简单易处理,吃饱穿暖已经让我感到很幸运。
酷暑如火遍天下,我却在凉爽的堂屋中枕着山石休息。
超凡脱俗的人厌恶人群,选拔贤才依据古训。
冷水漱口使我牙齿打颤,美酒入口让我脸颊微红。
有时一天只走一步,遇到疯狂时还会独自歌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需互相指责。
原宪从未因贫困而病倒,孔子的学生子贡也只是来访而已。

注释

责:责任。
惭耻:羞耻之心。
贫贱:贫穷卑微。
虚堂:凉爽的堂屋。
山阿:山边。
拔俗:超凡脱俗。
考古:依据古训选拔。
噤:打颤。
酡:微红。
跣:赤脚。
狂:疯狂。
去就:选择离去或留下。
诃:指责。
原宪:孔子弟子,以清贫著称。
赐也:孔子弟子子贡。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避暑的场景,从富贵与贫贱的对比,到自然山水的享受,再到个人内心世界的自在,这一切都构成了诗人李觏在避暑中的所见所感。

首先,“富贵责且重,惭耻心如何”表达了对于身负重任的富贵之人,他们的内心可能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羞愧。接着,“贫贱事易了,饱煖幸已多”则写出了相对简单而平静的生活状态,贫贱之人在温暖中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大热火天下,虚堂枕山阿”描述了一种避暑的自然环境,其中“虚堂”指的是空旷的厅堂,而“枕山”则是将山当作枕头,这里诗人借此形象描绘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

“拔俗嫌人影,考古分贤科”中,“拔俗”意味着超脱世俗,“嫌人影”可能指的是对世间纷扰的不满,而“考古分贤科”则是在寻找历史上的智慧和美德,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漱冷齿双噤,饮香颜半酡”写出了诗人在避暑中享受清凉与美酒,带有一丝醉意的悠然自得之情。

“一跣或移日,遇狂还自歌”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即便遭遇狂风暴雨,也能自在地唱出自己的歌声,这里体现出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最后,“去就各有志,彼此无相诃。原宪岂尝病,赐也徒来过”写出了对待人接物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和选择,不必互相指责,而“原宪岂尝病”则是对过去法令的怀疑,“赐也徒来过”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虚名浮利的东西持有质疑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避暑生活,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索酒

不醉多愁醉多病,几回爱酒又停杯。

死生若是有天命,莫放愁来任病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回舟即事

羞将尘土鬓,重上钓鱼舟。

闲对湖山晓,静观天地秋。

鼓钟云外寺,歌舞水边楼。

兴尽归心急,荷花劝少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游司空山

鹤驭凌云入紫微,水盘山绕五云飞。

松杉老尽无消息,犹得千年一度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