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悼亡三首(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亡者的深深怀念和内心的孤独寂寞。首句“每出身如梦”,描绘出诗人每次出门在外,仿佛置身梦境,现实与幻境交织,反映出生活的虚无感。接着,“逢人强意多”写出了诗人试图强颜欢笑,与他人交往,但内心深处却难以排解丧亲之痛。
“归来仍寂寞”直接点明了诗人回家后的孤寂,无人能理解他的悲痛。“欲语向谁何”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人可诉说的苦闷,表达出深深的哀思。后两句“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通过窗外冷清的环境和孤零零的萤火虫、飞过的孤雁,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空虚和无尽的思念。
最后,诗人感慨“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认为世间再无比失去亲人更痛苦的事情,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几乎将他消磨殆尽。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悼念亡者时的深深哀愁和生活中的孤寂无奈。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何以拟君子,云鸿肃羽仪。
将过上林苑,先集孝王池。
唼藻有馀乐,渐磐方得时。
野塘归莫晚,白水远连陂。
晚日晴还暖,人閒见物机。
叶枯虫自裹,窗响蜜寻归。
林下见收柿,水边闻捣衣。
吾嗟久为客,却愧寄荆扉。
晓陌行车过,交相叹且惊。
荀龙闻一蜕,穆骏失全鸣。
不复中书直,空馀左史成。
绪言犹在耳,尚想见平生。